9月23日,一份上海市12320卫生热线转送单被递交到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该院心血管内科张亮主任团队全力拯救患者生命的故事浮出水面。
面对监护仪的刺耳警报和患者眼中强烈的求生渴望,张亮坚定回应:“你负责休息,我负责救你!”短短十个字,成为这场生死拉锯战中不变的承诺。隔着报警信号不断闪烁的监护仪屏幕,是医生与死神无言的对峙。
8月6日早8点,45岁的李先生起床后,突然感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被120紧急送入海医大三院急诊抢救室。初步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并伴有肺部感染。如不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海医大三院心内科主任团队张亮迅速反应,明确诊断后,第一时间进行冠脉造影,明确患者心脏的冠脉血管前降支急性闭塞。立刻植入一枚支架,迅速开通血管,恢复了心肌血流供应。
不想,死神并未远离。术后第四天,一场更加凶险的“心室电风暴”骤然降临。
8月10日,李先生的心脏仿佛失控的马达,反复发生致命的持续性室速、室颤,血压、血氧瞬间测不出,意识丧失。短短几分钟内,他几度濒临死亡。这天是周日,张亮得知消息,火速从杨浦家中赶回位于嘉定的院区主持抢救工作。
“救救我!”在被抢救回来、意识清醒的瞬间,李先生对张亮发出微弱却撕心裂肺的求救。
这场“电风暴”来势汹汹,异常顽固。
张亮意识到,患者除室颤发作,同时并发R-on-T室早诱发的尖端扭转性室速,这是致死率非常高的一种恶性心律失常。张亮带领团队,数双眼睛紧盯着监护仪屏幕。张亮手握除颤仪手柄,一旦发现R-on-T室早,立刻准备除颤紧随其后的尖端扭转室速,团队成员配合紧密,各司其职。患者反复发生室速、室颤,医务人员就反复为他紧急电除颤和电复律。从下午到晚上,从子夜到凌晨,心内科医生轮夜守在患者床边。
日夜守候的家属一次次目睹亲人游走在生死边缘,几乎要被心痛、无助击垮。但看到医务人员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守护,从未想过放弃。家属不放弃,医者就更不会放弃。
就这样,为了稳住那颗心跳失控的心脏,在“电风暴”持续发作的日子里,张亮主任团队先后进行了超过300次的紧急电除颤和电复律。李先生除颤部位的皮肤因反复电击出现烫伤,足见战斗之惨烈与坚持之不易。
为稳定病情、让极度惊恐的患者得以喘息,11日中午12点,李先生被转入ICU,接受深度镇静镇痛和呼吸机辅助治疗。
在“电风暴”持续发作的第8天,在医务人员几乎陷入绝望之时,张亮铭记对患者的承诺,果断决策:在ICU床旁、没有大型设备(DSA)引导的情况下,植入临时起搏器。
这是一项充满风险的操作,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在充分沟通并取得家属支持后,张亮凭借精湛的技术与丰富经验,成功精准植入。这台“体内起搏器”成功超速抑制了疯狂的电风暴,心跳终于恢复了久违的秩序。
张亮主任团队为患者床旁植入临时起搏器
然而,危险尚未完全解除。严重的肺部感染和高热又成为新的挑战。心内科张亮主任、重症医学科何建主任、感染科余姣主任、呼吸内科陈吉泉主任进行多学科专家会诊,紧密协作,针对阳性病原菌,精准施治抗感染方案。
终于,历经无数个惊心动魄的日夜,“电风暴”平息了,感染控制了!8月21日,李先生成功撤掉了呼吸机,重新睁开了双眼,意识恢复清醒。看到患者脸上露出久违而动人的笑容,在场疲惫的医护人员相视一笑。
考虑到临时起搏器的局限,为了让李先生获得更长久、舒适、安全的生命保护,张亮在结束一天繁忙的专家门诊后,不顾疲惫,立即带领团队为他成功植入永久性双腔起搏器ICD。
不到1小时就顺利完成了手术。令人赞叹的是,术中发现此前张亮在“盲飘”(行业术语,指没有DSA引导)条件下植入的临时起搏器位置极其精准。
重获新生后的李先生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感激与敬意。家属告诉他,“张主任那天晚上就坐在凳子上守在你的病床边一夜,饭也来不及吃,水也来不及喝,不停地抢救你。如果没有张主任,你早就见不到我们了……”
离开医院前夕,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安排悄然酝酿。他将满腔的感激之情,浓缩在一面写着“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传四方”的锦旗之中。
根据文献检索,在现有公开报道医学案例中,国内有记录的心肌梗死患者成功抢救的电除颤最高次数为109次。而海医大三院超300次的记录,展现了现代医学在应对极端情况下的专业能力和医护人员绝不抛弃、永不放弃的高度职业精神。
这张合影,不仅记录了一次目前国内除颤次数最多且成功的救治,更映照着一颗跳动不休的心脏对另一群守护生命的赤诚之心的深深共鸣。
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