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易领域,“系统过滤”是每位成熟交易者的必修课。
当基础交易系统生成密密麻麻的信号时,我们本能地想剔除无效杂波,于是叠加指标、收紧参数、引入复杂逻辑,渴望信号精准无误。
但无数实践证明,过滤绝非“越多越严越好”,其核心始终是“合适”——既要有效筛除虚假信号、降低交易成本与亏损风险,更要守住底线:绝不因过度过滤,错过具备延续性的趋势行情。
前者是过滤的“矛”,对抗杂波;后者是过滤的“盾”,守护趋势。
一旦失衡,要么被杂波淹没,频繁止损致账户缩水;要么被过度优化束缚,眼睁睁看着趋势溜走,陷入“踏空”的永恒遗憾。
多数交易者对“过滤优化”的误解,正在背离“合适”的本质。
很多人将“优化”等同于“让历史回测更完美”:一套均线交叉系统,原本金叉买、死叉卖,为规避震荡中的无效信号,便叠加“成交量放大30%”“MACD同步翻红”“RSI未超买”等条件,甚至微调均线周期,只为让历史亏损信号“消失”。
当回测胜率从50%升至65%、最大回撤从20%缩至10%,便以为握住了“圣杯”。
可实盘时,系统却突然“失灵”:该出现的信号因某一条件不满足被过滤,行情启动大半才迟迟发信号,甚至一波大趋势全程“静音”——那些为规避历史杂波的条件,恰好把趋势启动信号也“优化”掉了。
这种优化犯了两个致命错误:一是用历史的“确定性”对抗市场的“不确定性”。
市场本质混沌,行情启动、发展、终结充满随机,成交量忽大忽小、MACD背离又修复都是常态。
而“优化”后的条件,是用历史行情的“特定特征”框定未来的“无限可能”,如同用固定尺子丈量变动物体,最终“削足适履”,砍去趋势的“脚”,无法“穿上”行情的“鞋”。
二是把“减少亏损”当成唯一目标,忽略“捕捉利润”的核心。
交易的本质是“赚趋势的钱”,而非“规避所有亏”,过度过滤是“怕亏”心态的体现——试图排除所有可能亏损的信号,却忘了“收益与风险同源”:被过滤的“可能亏损信号”中,恰恰夹杂着“可能盈利的趋势信号”。
就像为防感冒封死门窗,挡住冷风的同时,也挡住了阳光与新鲜空气,让系统成了“牢笼”,失去捕捉趋势的能力,自然也失去盈利根基。
真正“合适的过滤”,是对趋势的“敬畏”而非“切割”。
它不是对信号的苛刻筛选,而是对趋势的精准识别;
不是为了历史回测漂亮,而是为了实盘好用。
核心逻辑是“敬畏趋势”:承认市场不确定性,接受杂波存在,在“允许小亏损”的前提下,确保“不错过大趋势”。
这就像经验丰富的渔夫,不会用密不透风的网捕鱼——那样会挡住小鱼、水草与水流,网住的只有垃圾;
也不会用漏洞百出的网,以免放走大鱼。
他会选“网眼合适”的网,滤掉杂草与小杂鱼,确保大鱼入网。
“合适的过滤”亦是如此:对杂波“适度容忍”,对趋势“绝对放行”。
要做到这点,需先明确“过滤边界”:该滤的是“无趋势的杂波”,不该滤的是“有趋势的信号”。
市场多数时间处于震荡,无明确方向的涨跌属随机波动,此时系统信号多为“虚假信号”——入场即套或盈利微薄,还消耗手续费与精力。
比如横盘时均线频繁交叉,若无过滤,系统会不断发信号导致“频繁交易”,在小止损中消耗资金。
这时过滤要“关门”:用“均线斜率大于30度”“价格突破震荡区间上沿”等简单条件,筛掉震荡虚假信号,避免无意义交易。而当市场走出明确趋势,哪怕信号有“瑕疵”,也极可能有效。
比如上涨趋势启动时,成交量未立刻放大、MACD轻微背离、RSI提前超买,都不影响趋势延续。
若因“成交量未达标”“RSI超买”过滤掉信号,就会错过整波趋势。
这时过滤要“开门”:只要核心趋势条件(如均线多头排列、价格沿趋势线上涨)满足,哪怕信号有小缺陷,也允许通过,确保能入场。
这里的关键是“分清主次”:核心趋势条件是“纲”,附加过滤条件是“目”,纲举才能目张。
交易系统的核心永远是“识别趋势”,如均线交叉、趋势线突破、MACD零轴上移,这些是判断行情延续性的“纲”;
成交量、RSI、KDJ等是“目”,仅辅助确认趋势强度,不能让“目”主导“纲”。
很多人过度过滤,正是把“目”当“纲”——比如将“成交量放大”作为入场必要条件,忽略“均线多头排列”的核心趋势信号,结果趋势启动时成交量未跟上,系统因“成交量不达标”过滤信号,最终踏空。
真正合适的过滤,应是“核心条件不可少,附加条件可灵活”:比如“均线多头排列+价格突破前期高点”是核心“纲”,必须满足;
“成交量放大”是附加“目”——量能放大则信号更可靠,量能不足若核心条件满足,也可入场,只需做好仓位管理。
这样既滤掉“均线空头下的假突破”,又不会因“成交量”错过“均线多头下的真突破”。实践中构建“合适的过滤”,需遵循三个核心原则,既滤杂波,又不踏空趋势。
其一,过滤条件“少而精”,拒绝“多而杂”。
条件越多,系统“适应性”越差——市场变化无限,条件有限,越多条件意味着越多“例外”,实盘易“水土不服”。
比如同时要求“均线多头+MACD金叉+量放50%+RSI>50+KDJ金叉”,历史中仅10%“完美行情”能满足,实盘一年难遇几次,多数趋势会因某条件不满足被过滤。
相反,“少而精”的条件更灵活:趋势跟踪系统只需两个核心过滤条件——“均线多头排列(定方向)”与“价格突破20日高点(定突破)”,既滤掉“空头假信号”与“震荡无效突破”,又不因多条件错过“趋势真突破”。
其二,回测时“容忍小亏”,拒绝“追求完美胜率”。
趋势交易中,胜率并非最重要,决定账户收益的是“盈亏比”与“抓大趋势能力”。
过度追求高胜率必然导致过度过滤——为让每次交易盈利,收紧条件,滤掉“可能亏损但能抓大趋势”的信号,结果胜率上去了,盈亏比却从3:1降至1.5:1,还错过多次大趋势,账户收益平平。
合适的过滤回测应“容忍小亏”,接受部分亏损交易,因这是“抓大趋势的成本”。
回测更应关注“趋势捕捉率”——系统在历史大趋势中成功发信号的比例:低于80%说明过滤过严,踏空趋势;80%-90%说明条件适中;高于90%可能过松,需适当收紧防杂波。
其三,实盘时“动态调整”,拒绝“一成不变”。
市场动态变化,牛市、熊市、震荡市对过滤条件要求不同。
牛市趋势性强、杂波少,可放宽条件——如“突破20日高点”调为“突破10日高点”,更早入场抓趋势;
震荡市趋势弱、杂波多,需收紧条件——“突破20日高点”调为“突破30日高点”,加“量放50%”防无效突破;
熊市可暂停做多,过滤条件改为“均线空头排列+跌破30日低点”,抓下跌趋势。
一成不变的条件,牛市会因过严踏空,震荡市因过松频繁亏损。
动态调整不是颠覆系统,而是贴合“合适”——让过滤条件与市场趋势“同频”,不失效、不踏空。
交易世界没有“完美的过滤”,只有“合适的过滤”。
“合适”是交易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在“滤杂波”与“抓趋势”间找平衡;不极端,不追“零亏损”与“全捕捉”,接受“小亏损”,确保“大捕捉”。
试图通过过度过滤规避所有风险的交易者,最终会发现:规避的不是风险,是盈利机会;追求的不是稳定,是踏空遗憾。
而懂“合适过滤”的交易者明白:过滤本质不是“与杂波为敌”,而是“与趋势为友”——允许杂波,因这是市场常态;坚守趋势,因这是盈利核心。
最终,过滤考验的不是技术,是认知:是否理解市场本质?是否懂“趋势比信号更重要”?是否接受“不完美是交易常态”?
当你不再执着优化历史数据、苛求零亏损,转而聚焦“不踏空趋势”,便真正懂了“合适”。
此时的过滤系统,不是枷锁,而是捕趋势的翅膀——让你在杂波中清醒,在趋势中果断,实现“不踏空、不盲动、不遗憾”。
毕竟,交易的终极目标不是“做对每一次”,而是“抓住每一次趋势”,而“合适的过滤”,正是抓住趋势的前提——让你在市场混沌中,始终与趋势同行,不偏不倚,不离不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